上个月,我去公司楼下的摊子买凉面,见老板娘脸色不好,愁云惨雾的,像是老伴出轨了,我就问,怎么了,阿姨?她说,哎呀,昨天收摊,把尖叫瓶子搞不在了。
我暗道不妙,又不知道怎么安慰,只好说,那再多给我来一份凉皮吧。她心不在焉,只回了一声:嗯。
(资料图片)
一声多么摇摇欲坠的嗯。
阿姨拿着筷子搅拌着盆里的食材,神色悲哀。我看见红油,黄瓜,蒜水,辣椒,凉皮在不锈钢盆里顺时针旋转,交融。然后盆身倾斜,凉皮便裹挟着盆沿停留的飞蚊,一并涌入纸碗中。
我想,对老板娘来说,这也许是一次庄严的活祭,而我的胃液,将要担起扑灭阿姨心中哀叹之火的职责。
这肯定不够卫生,但面对刚失去尖叫瓶子的老板娘,我又能苛求什么呢?
我是知道尖叫瓶子重要性的。
对街边来讲,尖叫瓶子几乎就是半条命。
尖叫瓶子是完美的调味品容器。它状若螺旋,不易脱手,质地适中,方便挤压,独特的瓶口设计,更是方便烹饪者调整用量,想挤多少挤多少,绝不多漏一滴酱油,也绝不吝啬一滴香醋。
同时,它唾手可得,去买,去借,去孙子学校的篮球架下面拣,来源广,物美价廉。
小贩的尖叫瓶子,更是没法随便更换。
在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的操练中,小贩与手里的瓶子已形成了坚实默契,你按压瓶身中部,就是咸一点,你拍打瓶底,就是辣一点,你把瓶子抡起来再丢出去,就是对付不长眼的二流子。用惯了自己瓶子,再用其他人的瓶子,多少都有点不得劲儿。
所以比起器皿,尖叫瓶子更像是小贩的家人。早上五点起床出摊,有些小贩就要对着瓶子说,早安,我尊贵的尖叫女士,今天也要麻烦你啦。
大多数小贩都拥有自己的尖叫瓶子。
没有尖叫瓶子的路边摊,就像是夕阳被阴云覆盖的下午六点半,有形无魂,差点事儿。
还记得以前高中门口卖山东煎饼的河南人,他在校门口卖了十年煎饼,无论是保安,校长还是学生家长,都无法阻止他做生意。他说,你们可真中嘞,我要讨生活,学生娃要吃饭,两全其美的事情,凭什么不让我卖?
后来临近我毕业的那年,他的尖叫瓶子丢了。有人说是教导主任下了毒手,也有人说是其他商家眼红他的生意。总之,瓶子丢了后,他再也没出现过。
太多的小贩在使用尖叫瓶子,以至于人们好像已经彻底忘记,在尖叫面世之前,小吃摊原本的模样。我问我姥爷,五十年代的路边摊是什么样子,他想了下,说,具体不记得了,反正有个螺旋状瓶子装辣椒油。我说,你记错了。他回答,好像那种瓶子叫做尖叫。
历史被尖叫瓶子搅成了一团乱麻。
说起来,当时我买完凉面,那位阿姨就收摊了。那天过去后,我便一直担忧着凉面阿姨的状态。
将近一个月,我都没看见过她的身影。我便对同事说,阿姨一定想不开,换行了,她把自己关在出租屋,哭了五天,然后也许是去做了保洁,或是是去了投行。同事说,不,我在二仙桥站看到过她,还是那辆三轮车。
我想,真好啊,她一定是找到了自己的尖叫瓶子,真好。